演讲全文>>
我是孙英宝,一名面临濒危的植物科学绘画家。这话不为过,我是1996年从事这个工作至今,一直是执着于用一支笔来认识整个植物的世界,这个不为夸张。主要是做什么呢?主要是对植物进行客观的认识、认知、探索、探秘,最后用艺术的绘画方法进行展现,主要是辅助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也是为植物学的发展进行一些辅助的工作。其实我后来感觉,我跟植物科学绘画还是有一定缘分的,也可以说是命中注定。记得很小的时候家里遭受自然灾害,那时候粮食紧缺已经是没法吃了我的亲戚好多人有的真是要饭了,那时候怎么办呢?我的奶奶的知识我觉得很渊博,她带我们去挖一些野菜,还采一些植物来吃,其中我觉得最好吃的就是它了,我吃的最多。为什么呢?其他基本上都挖完了,但是这个苜蓿,我听我奶奶讲那时候是,现在都知道都是喂牲口的,但那个时候也不少,但是大家对于吃它来讲还是知道的不算太多。我们经常会去采这个苜蓿,采了之后再吃,回来要么就给它蒸成菜团子吃,要么做成玉米面吃,后来真的吃伤了,但是救了我的命,到现在一直记忆犹新,也是非常的深刻,也特别的感谢。但是那个时候的认识,只是取决于什么呢? 吃或者是用。我后来从事这个科学工作之后,尤其在对它进行绘画和认知之后,我发现它还有更深层次一面,名字我知道了 ,紫花苜蓿,苜蓿的种类很多,但是不是所有的苜蓿都可以吃。我们人类可以吃的,其中它就是可食的,那么经过最后认识它之后,我就觉得,哎呀这个植物太神奇了,喂牛、喂马、人也能吃,在接触这个科学之后,我发现不止是这些更深的东西太多了。所以为什么后来我一直 二十年痴迷于这个工作,原因也就在于此,因为每个植物都有它自己的生存秘诀,生存方法,也都有它自己的特点,我们人类有的时候远远是达不到的。譬如说我在绘画这个荷花的时候,大家看到这个一组莲花,这是我是利用了一个新的表现方式,一个黑白一个彩色,这样有一个跨越感,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莲藕的中间是空心呢?为什么有这么多洞 ?是干什么用的?一开始我们都不知道,就知道我们炸莲藕盒子时候馅可以多装一点儿,眼大能多装是吧,其实在科学来讲它是什么呢?它是最重要的一个生长结构,没有这个洞藕都活不了,在水里面它怎么成长呢?它得需要氧气,本身它不能制造氧气,所以这是天然的一个泵,像氧气泵里头储藏着氧气。在我们种到水里的时候,它就要发芽,这个时候就用到自身的营养了。除了本身的蛋白质和淀粉之外,这个氧气派上用场了,它让藕冒芽发芽,等莲藕的叶片出来的时候它开始工作了,进行光和作用。再一个,藕很吝啬,光合作用之后并非所有的氧气它都释放了,它会把氧气还收集起来,接着储存到藕里面,发出新的藕,这样逐渐一个个来,所以说很神奇。我其实后来才知道,但是越挖掘越多,那还有没有呢,还有更有意思的,植物也会模仿。像这个角蜂兰,它会模仿一种雄蜂,一种角蜂,它干嘛呢?模仿,而且模仿雌性的,性别都能分出来,模仿雌性的,最后它吸引雄蜂来。那怎么才能吸引雄蜂呢?除了外形像之外呢,它会本身还分泌一种气体,一种雌性的激素,雄蜂很远都能闻得到它来了,它想干嘛?就交配,这个时候就完成了它的 角蜂兰的阴谋了,它会让花粉在(雄蜂)头上带走,它要落着,它头上要顶,顶的时候把花粉顶到头上,然后就带走了到下一朵花,这就属于欺骗。我觉得这个植物的本领是非常强的。因为植物的品种非常之多,我就简单讲几个,这个也很有意思。猪笼草咱们国家没有,笼子非常漂亮,那么我问在座各位,大家知道这个笼子是这个植物的哪个部分呢?有的说了是叶片 ,是对的,这个猪笼草呢?我也是后来都是经过这个不断的学习和探究之后才知道,猪笼草的叶片一共分三个部分,第一就是那个绿色的部分是叶片,它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第二是它中间管道,它进行输送营养。第三个就是这个叶尖部分了,它是植物的叶片的一个变态,形成一个笼子状的东西,捕捉到昆虫之后,不是捕捉,昆虫掉里面之后,它吸收它的营养,通过管道然后达到了猪笼草的本身。
这是我们这个前辈画家画的,是两种最早的时候发表的新种。它特别在什么地方呢?在座各位可能看到,画面内容很丰富,画的特别的逼真,大家感觉非常的惊艳和惊叹,哇很漂亮,那么一会儿你就会张嘴了,为什么呢?这全是拿毛笔去画的,而且还是自己制造的小毛笔,你买都买不到。后来我学了,学了半年,但是不好掌握,这个毛笔需要自己去制造,买一个小狼毫的毛笔,然后抽一下几根毛,八九根毛,你想想八九根毛什么概念?我试完之后,哎呦太累了,那有什么好呢?就是它表现植物一些毛被的时候,效果非常好,最后我想不行啊,这速度太慢了,而且我也从其他渠道获知有很多绘画工具可以用,我反复尝试,到现在一直用的是什么呢?是那个日本的一种漫画笔小钢笔。就蘸墨汁画那个,我一直用了二十年,国内外都有,但是日本的还是不错的。所以在绘画方面,我也是结合前辈之所长,然后进行了一种改良吧,就是把自己一些想法加进去了,做了一种新的表现方式。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好多植物,我见到很多,解剖了很多,在表现它的时候,尤其表现它科学特征的时候,你不能够完美地表现出来。为什么呢?就是绘画方法出了问题。在技法上去想办法,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是不同的植物我一定要有不同的方法,比如苏铁,叶片很直很硬,表面也是凹凸不平,你怎么去表现这个效果呢?你不能画出来跟标本一样啊。我虽然做了一些处理,给它折叠了一下,但是大家可以看上面这个叶片它是有波浪感的,我是用线条的长短和线条的粗细,一根线条上面,我可以让它有很多的变化,出来这个效果。另外比如画这个玉兰枝,玉兰大家都见过,玉兰是肉质感很强,在画它的时候如果再用线条去画,那肯定不会有这个效果,也出不来。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也是用最繁琐的一种方法,就是点点,用点去画,用点的疏密去表现它的质感。像这个 ,按理说玉兰这块用线条画是可以的,好多作品也有,但是为了充分表现它本身的特点,就是这个新种,它除了花是肉质感之外,大家看它的叶片背面像长了白癜风一样。其实这是它的一种锈,你怎么去呈现呢?我就用这个点的疏密,点的粗细,给它铺开去展示出来这个效果。方法很多,其实在画彩色图方面,我们很少去追求画彩色图的,因为对科学绘画来讲,墨线图对科学家来讲是最直接的,而且也是最实用的,墨线图也是应用最广的。彩色图在早期的时候印刷条件有限,最关键是造价非常高,那个时候我们就选择了墨线图,彩色也是近几年才开始用,但是对它的表现基本上表达颜色到位就可以了。但是我们会把这个植物的主要的生殖特征,所有的结构会表达得非常到位,这是我们所需要表达的。比如这个荔枝, 大家都吃过荔枝,表面样子长的很难受很粗糙 ,怎么去画呢?这个方法就有了,我们会用细小的线条,特别碎的线条去表现它的质感,然后稍微加了一点光线的效果,要不然就不立体,它的花我们肯定要呈现,因为这个是科学的一种展示嘛,那怎么让大家知道它到底生长结构是什么样呢?有什么生殖结构呢?主要的器官?好,把花给它做了整个的解剖,表现这些东西,其实都需要有一定的知识,所谓的生物学知识。比如说这个,这个有没有老师认识,这是鸭跖草,在野外的时候是非常的漂亮,需要发表,怎么办呢?除了配一些照片之外,必须表现它所有的特征。因为科学家所描述的,对这个物种的描述特别的抽象,比如这个那个什么的你看不懂,我们科学画的存在意义就在这儿了,就是对科学家所研究的所有的数据和文字,进行补充和说明,大家图文一结合,就非常直观的认识它了。那么更复杂的也有,我接触的我最喜欢画的,就是一些挑战性比较强的。尤其像一些兰花,这个兰花在野外采集非常费事儿,比如在云南采集回来,它必须得带着一种药品叫福尔马林,它需要现场采完之后,拍完照,做完所有的工作,所有的工作做完之后,它需要泡到里面保持它的原貌,然后回来方便于研究。对于它的解剖,哇太神奇了,整个花瓣,整个所有的内部结构全都解剖了。最有意思的,我还了解了兰花的整个生长过程,还有它的传粉过程。这是飞瀑草,是一种水生植物也是个新种,我一看这东西,很兴奋,这是林博士,他跟我讲新在哪儿,我说不行我得看,我就拿显微镜整个看了一遍,太好了,我就开始跟他进行仔细的解剖。因为这个东西非常小,解剖费事儿,一般像这个的话,我得解剖三到四朵花才能完整地了解它的结构,掌握所有的生态结构、生殖结构之后,我再给它进行复原。就是画成这样,从地上怎么长的,一直到它的成熟期,有雄的、有雌的、有果期的等等,所有的结构都给它进行了解剖。大家刚才可能看到了,我们都标注有比例尺的,这就是科学的数据都在这儿呈现着。我也特别喜欢画植物化石复原,这个很有挑战的,因为什么呢?平常我们科学家画他的新种的时候,我们需要把标本拿过来,或者说把这个泡花的东西拿过来,面对面的研究。然后就照实去画,没有任何想象的空间,这也就是科学画的特性了,它是以科学性为目的。那么化石就不一样了,它虽然是有一定的想象空间,也不是乱来,这是北大的教授郝守刚,郝老师发现的在云南,这是四亿年前的一种植物,四亿年前,它比恐龙远多了。这是蕨类的一种,是工蕨的一种,因为在胜峰那边采的,所以取名叫胜峰工蕨。那么这个绘画过程花了我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因为需要不断的交流、不断的认识,我还不断地在现实生活当中找跟它有大概类似的,长得像的植物。大概连打草稿等等花了很长的时间,大概一个月最后进行了呈现,这是整个我认知的过程。
那么我工作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呢?举例就是画标本,因为之前在研究中国植物志和中国高等植物等等,所有的专著其实科学家很多是在室内完成的,好多专家采了标本或研究标本的时候,他肯定会找我去画图,第一他肯定会给我看,发现这个东西是新种,怎么画告诉我,我就需要去理解,我会根据他解剖的东西和他的描述,要到显微镜底下去看,这时候会看到底是不是这个样子,当然了科学家是不会有问题的,但是有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可能是因为没看到,或者说因为有些植物它生长它变异了,就有些地方退化了看不清,我发现之后及时跟先生交流,所以过程非常的繁长,非常的长,一幅画大概下来的时间?大概就是在三到五天。绘画的这个过程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工具,我今天带来了,其实我的工具就是一个小包,很多人在办公用笔很多,我就不用太多。其实我的这个办公工具就一个,我这百宝囊里边什么都有,这些东西全在里边,到任何地方只要带着它就什么事儿都解决了,也非常的直观。那么大家都知道,植物科学绘画近两年 是濒危了,属于濒危学科, 我觉得,我早已经不把它当成一个工作了,我觉得它更是我的一个历史使命,我在想办法怎么样给它传承,所以我借着这两年,咱们中国在进行的博物学复兴,以北大刘华杰老师为首,他引领这个团队,我也加入其中了,我想 我可以在民间,以民间的方式去做这些工作,我也想趁着这个机会把科学绘画往博物学里面去引领。因为博物学里面它离不开图,而且博物图也是源自于科学画,科学画它最早是博物图,最后延伸到,不是延伸,科学绘画是博物图一个分支。所以我就想怎么去做,正好北大出版社在发展这东西,他也找我,我们一谈非常的投机,我说好了,我就跟你签这个条约了,我说你要是一直想做,就做一辈子都可以。通过这次书的翻译,发现博物学在西方国家很久以前都有了,十六世纪开始,为什么有这个东西呢?早期没有相机,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可代替人去做的事情,那时候人对自然认知还是比较原始,就是写和画。那个时候之所以出现这样漂亮的作品,画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到了二十世纪初的时候,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科学的出现,博物图就有了一个分支了。因为科学研究有这个需要,需要去表达那些非常专业而且你看不懂的那些东西,那需要去配图了。所以说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路线,那么我们中国现在科学绘画,我可以就让它再返回来走博物学的路线,我觉得这样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是早期的博物图,和现在的科学绘画进行的对比,大家可以看得出来,早期博物图其实就是表达一个什么,它是对外形和形态的一个表现,颜色外形可以了,其实科学绘画就不是了,它是对植物是更深层次的一种解读 。其中不止是内容方面,而且非常严格,有比例尺,它可以作为什么呢?作为一种鉴定,作为工具来使用了。我个人不能独自奋战是吧,所以我借着果壳网,还有中国国家地理,两次中国植物科学民间手绘大赛的机会,我筛选了一些选手,非常厉害,我跟他们进行了很多沟通,大家达成统一的想法,我就成立了科学绘画与植物艺术的植物精品绘的一个平台,把大家力量集合在一起。然后我当然是有私心了,还是想把科学绘画通过他们传出去,他们技术没有问题,但是我觉得在专业知识方面一定要去补缺,因为我们不能画得像西方一样,或者像雷杜德(比利时画家)一样, 我们要超过他,因为我们学了科学,也掌握了这东西,为什么不把所学东西表现出来呢?我觉得这个是很重要的。2014年的时候,成立了科普大讲堂,我是堂主,特别荣幸,这时候的所做工作,我就想把植物所所有的科研资源,科普的一些资源结合起来,给它科普化,带给孩子们。我想把这个科学绘画转成博物学,通过博物学这块再转成让孩子自己的一种自然笔记,我希望认识自然,认识任何事物的时候,你只需要一支笔,就一颗心,一支笔你就整个都认识了,你不用借助其他东西,而且是最直接的,最真实的认识。所以呢我就想,在这个仅有的,濒危的学科的基础之上,把我自己的能量释放一下,我会结合着咱们中国画的特色,还有结合着影像技术的这些优势,然后再结合着我们的一些科学知识,把一幅作品表达到一个极致,不是极致,表达到非常好的一个状态,这其实是对一个生命的一种尊重。我觉得既然这个物种存在,那么它存在就有它的价值。通过我一支笔,然后让大家去认识它去了解它,我觉得这是最直接的方式。我会不断地,一直地把这个工作做下去,不断地把这个植物的所有的特征,所有的有意思的地方,通过我的一支笔把整个植物的世界给它画出来,给它进行一个完美的展现,让大家去获得更多的一些认知。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