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全文>>
以下内容为胡运彪演讲实录:
很高兴和大家分享有关鸟窝和鸟蛋的有趣知识。大家一定见过一些鸟窝,比如麻雀窝、燕子窝、喜鹊窝;也一定见过一些鸟蛋,比如鹌鹑蛋,还有天天吃的鸡蛋。接下来我会和你们讲一讲我做研究工作时的一些收获。
首先,我们为什么要找鸟窝呢?为了吃?为了玩?大家知道吗,以前一个大学生因为掏鸟窝进监狱了,所以,鸟窝不能随便掏。
找鸟窝是鸟类学研究里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很多研究都会涉及鸟窝。举个例子,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可是1981年人们刚发现它们时,只有7只。
为了保护这一种群,科学家必须首先找到它的鸟窝,然后进行全天候地监测和保护。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现在朱鹮的数量(野外和动物园里的加起来)已经有3000多只了。所以,找鸟窝就是保护珍稀鸟类最开始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说到找鸟窝,大家是不是觉得挺容易的?其实并不是。
虽然科技很发达了,但想找到鸟窝并不容易。大家来看这张图,图左是我国动物地理区划图,图右的统计图是我根据我国700多种雀形目鸟类所做的。
统计图显示,还有近1/5的鸟都在人们的了解范围之外。人们根本不知道它们在哪里筑窝,一次下几个蛋,母鸟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将小鸟养大……这些问题,人们暂时都不知道。
我研究的是一种叫白腹短翅鸲的鸟。大家看这幅图,图上有三只鸟,1号是雄鸟,2号是雌鸟,大家猜一猜3号是什么鸟呢?3号其实是一岁时的雄鸟。刚才说了,鸟窝不容易找,因为很多鸟窝的位置都很隐蔽。农田中间那些窄窄的绿色区域,就是我找鸟窝时需要钻的灌丛。
鸟窝看似隐蔽,但鸟的生命并不安全,很多动物都会吃鸟,比如黄鼠狼、老鼠、蛇、松鼠、乌鸦等,它们都会吃鸟。不仅会被吃,有些鸟的窝还会被别的鸟霸占,所以有些鸟的生存率其实是很低的。
风媒植物靠天吃饭,我们搞研究有时候也需要靠天吃饭。如果我找到一个鸟窝,但窝中的鸟死了,我就拿不到数据了,所以我也算靠天吃饭吧。
找鸟窝的过程中,我会找到一些很常见的鸟窝,比如灰头鸫的鸟窝,宝兴歌鸫的鸟窝,这些鸟窝很显眼,我在10米外就可以看到它,也不需要钻草丛、钻树林。
找鸟窝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新发现。大家看,这只鸟多好看啊!刚发现它的时候我也不认识,后来才知道它是酒红朱雀。可是我查不到任何有关它繁殖的资料,通过观察研究,我对它的繁殖资料做了补充,后来还发表了一篇文章。
这是一段酒红朱雀喂小鸟的视频。它喂的是什么呢?它喂的不是虫子,而是草籽,是它半消化后的草籽。
原来,鸟爸鸟妈会将食物吃到肚子里,经过半消化后,再吐出来喂给小鸟吃。小鸟的消化能力比较弱,拉出来的便便里还有很多草籽,辛辛苦苦喂完小鸟,鸟爸鸟妈还要从鸟宝宝的便便里再吃一点草籽以补充体力。
这只白眶鸦雀是我在找白腹短翅鸲鸟窝的时候意外发现的。它是中国特有鸟,下的蛋是蓝色的,后来我的同事对它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工作,还发表了相关论文。找鸟窝也需要运气和眼力
当然,找鸟窝有时候要靠运气。大家猜一猜,这个鸟窝离地面有多高呢?
2米?1米?其实,这个鸟窝离地面只有0.5米,很矮很矮,就在路边。当时我正在走路,突然从路边蹿出一只蓝色的小鸟。有鸟就一定有窝,于是我们第一时间找到了它的窝。再一看窝里的蛋,居然之前都没有见过。
我们马上意识到这肯定是一个新发现,于是架着红外摄像机对这个鸟窝进行了全天候的监测,最后发现它是蓝鹀,一种中国特有鸟,而这之前并没有它的相关繁殖记录。
找鸟窝也很考验眼力。我们来看几张图,大家找一找图中的鸟窝在哪里。上图是一个棕颈钩嘴鹛的窝,是我2017年在云南拍到的。它的窝在草底下,从上面看很难发现。
通常我们在野外找到鸟窝后,会在附近做个标记,但即便有时做了标记,回头再找的时候也得花很长时间,而且要小心翼翼地,不然很容易就踩到鸟窝了。后来我就不去林子里找鸟窝了,我去海边,因为海边的鸟窝特别好找。
这张图里那只漂亮的、长着大长腿的鸟叫黑翅长脚鹬。它的窝非常简单,就在沙滩上。这个呢,是环颈鸻,孵蛋的时候它会把肚子间的羽毛立起来,直接靠肚皮孵卵,这样能更好地把体温传给卵。
环颈鸻的鸟窝特别好找,仅仅半个小时,我就找到了四五十个,基本每隔五六米就有一个。和它一起做窝的还有白额燕鸥,它的窝也很简单,只要地上有个坑,它就可以把蛋产到里面。以后你们去海边玩,没准就会遇到鸟窝和鸟蛋呢。当然,城市里也很容易看到鸟窝,比如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里就有一片潜流湿地,五一前后,人们可以在潜流湿地附近看见小??的窝,它的窝漂在水上,如果水面上涨,它就会往窝里垒点东西,以防窝被水淹掉。
北京野鸭湖里有一种叫凤头??的鸟,运气好的话你也会看到凤头??趴在窝里孵蛋,它的窝也是漂在水面上的,特别有意思。
刚才说的都是自然巢,也就是鸟窝搭在哪儿,我们就去哪儿找。对于喜欢在洞里做窝的鸟,我们会根据它的习性开展研究工作,比如给它建人工巢箱。这样它就能直接住进去而不用费力找洞,我们也不必钻树林,而是可以通过爬梯子去定期检查它的生活情况,比如它下了几个蛋,小鸟孵出来了没有,小鸟长得怎么样,等等。
鸟方便了,我也方便了。比如,这个猫头鹰的窝上面有一个白色的袋子,里面装了一个监控摄像机,我们会通过摄像机对这个猫头鹰窝进行24小时监控。
还有一些鸟天生喜欢和人待在一起,比如燕子。这个燕子窝是我今年5月拍到的,当时它在一个废弃的板房下面。
燕子窝旁边有一些白色的东西,那是小燕子的粪便。其实小燕子是很注意个人卫生的,每次排泄的时候都会把屁股撅到窝外,让它的爸爸妈妈把粪便叼走。不过当爸爸妈妈不在家,它又忍不住的时候,就只能尽可能拉到窝外边了。
我们再来看几个独特的鸟窝。
这是长尾缝叶莺的窝,这种鸟能用嘴巴和爪子将叶子缝起来,然后做成一个鸟窝。
这是织雀的窝,它的编织技巧高超,织的窝就像一件艺术品。冢雉类鸟的窝就像坟头一样,这类鸟一般自己不孵蛋,它们会先挖一个坑,然后往坑里填一些树枝树叶,再把蛋产在上面,最后用沙子盖起来。
树枝树叶腐烂的时候会散发热量,这些热量就可以用来孵鸟蛋了。不过出壳后的小鸟需要费点儿劲,因为它冲破蛋壳后还要从沙子里爬出来。
如果大家对鸟和鸟窝感兴趣,我推荐你们去看《千奇百怪的鸟世界》这本书。不过,你不要以为看完这本书就可以成为鸟类专家了,因为同一种鸟不同个体的巢址千差万别,有的在树洞里,有的在岩缝里,有的在水管里,有的在布兜里,还有的在电表箱里。
接下来我们讲一讲鸟蛋。一枚普通的鸡蛋用不同颜色的光照过后,会变得非常漂亮,不过有些蛋天生就美,不用“包装”也很惊艳,比如下图中的这些蛋。
鸟蛋有不同的形状,有不同的颜色,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椭圆的,有些跟宝石似的,有些跟巧克力豆似的。科学家经过研究认为,鸟蛋的形状跟鸟的飞行能力强弱有关。飞行能力越强,鸟蛋的形状越不规则。
这个结论是科学家通过研究49000多个蛋后得出的。49000多个蛋,这是什么概念呢?以我自己野外考察的经验来算,我一年能找160多个鸟窝,一个窝4个蛋,一年也就是600多个蛋,而要搜集49000个蛋,需要我不间断地工作约80年。
当然,个人是没有能力搜集这么多蛋的,这些蛋来自于一个博物馆200多年的收藏。很可惜,目前我国没有任何一个博物馆能有这样的鸟蛋馆藏量。
对鸟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The Most Perfect Thing》这本书,是专门讲鸟蛋的,中文版今年年底即将出版。鸟蛋的颜色怎么形成的?鸟蛋的形状为什么千奇百怪?所有有关鸟蛋的知识,你都可以从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最后讲一点实用性的知识。假期大家都会去郊区游玩,如果你们见到鸟窝,请不要去碰鸟窝中的鸟蛋和雏鸟。有种说法是,如果你碰了,鸟蛋和雏鸟上就会沾上人的味道,大鸟就不要它们了,这种说法当然不科学。
之所以不让大家碰,是因为大家掌握不好轻重。鸟蛋非常小,一碰就碎了;雏鸟非常脆弱,一捏就受伤了。所以大家可以拍拍照,拍完就走,不要停留太长时间。你也可以在鸟窝旁放一个比例尺,记录一些相关信息,比如发现地,鸟窝和鸟蛋的形状等。随身没带比例尺的话,也可以用卡片等作参照物。
不让大家触摸野外的鸟窝和鸟蛋,也是希望你们能克制自己的好奇心,注意安全。为什么要注意安全呢?大家看一下这张图,图左是我正在掏一个猫头鹰的窝,而我的脚下有一个同伴在保护我。
之所以要保护我,一是因为猫头鹰很凶猛,如果被它发现我在掏它的鸟窝,一定会攻击我。二是因为鸟窝下就是悬崖,摔下去了可不得了。
图右是我的师弟,他一边爬树一边拍照,真的很危险。大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所以一定要注意安全。欣赏鸟窝和雏鸟最惬意的方法就是坐在家里看。因为有一些鸟喜欢在城市筑窝,它们会选择阳台、空调外机等地,如果你运气足够好,没准儿就能在家边吃西瓜边看它们繁殖成长了。
还有些好心人看见可怜的雏鸟就想救助,其实很多雏鸟并没有真的受伤,并不是真的有生命危险,它们只是看上去很可怜。是否捡拾或救助,取决于雏鸟当时的情况。
比如,有些雏鸟不慎从窝里掉了出来,但实际它们并没受伤,大家就不用救助它们。但如果这些雏鸟真的受伤了,或者当时在刮风下雨,那大家就可以进行救助。
现在流浪猫特别多,而流浪猫是鸟儿最大的杀手,所以大家一定要把捡拾的雏鸟放到树上。当然,如果你想把它们带回家饲养,一定要弄清楚它们到底吃什么。一般来说,鸟儿都吃虫子,而不是小米。所以想饲养鸟儿的人最好给它们喂食虫子、蚯蚓,再加一点儿煮熟的鸡蛋和菜叶。营养搭配均衡才能把小鸟健康养大。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中国鸟类图鉴》,喜欢鸟的朋友可以选购。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