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全文>>
下图的照片,是已更新改造完成的越秀区六榕路旧南海县社区里一群小朋友和社工在开心举行活动,这就是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广州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缩影。
今天我的演讲就是希望讲述我们社区微改造背后的故事,让大家感受到城市更新给城市带来的变化,也体会到为什么城市更新能够成为国家的战略行动。
下面这张照片是广州珠江新城花城广场中轴线的夜景,非常漂亮。
但是看到下面这张来自于广州荔湾区上下九路的城市景象照片——见缝插针的高层建筑和密集的建筑物混杂交叉在一起,大家可能比较惊诧。
这是非常典型的广州旧城的城市景观。所以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在这种城市景观下面,有大量的老旧小区存在?
下图是广州中心城区中老旧小区的分布图,在越秀区、荔湾区,老旧小区所占的面积已经超过了一半。
我们统计过,广州2000年之前的老旧小区有779个,它们都存在设施破旧、基础设施老化、公服设施不足等问题。但是生活在老旧小区里面的居民有多少?281万人,占了户籍人口的三分之一。即老广州人有三分之一住在老旧小区里边。
大家看到下面着这张照片可能会比较惊诧。如此破败的形象是源自于哪个贫穷的乡村小镇吗?残垣破壁如同地震以后的废墟。
特别是下面右边这一栋楼旁边的这一堵墙,孤立在那儿,很危险,也很凄凉。
这是在哪里?就在广州市荔湾区荔湾湖公园旁边。如此美丽的公园里边竟存在着这样一片破败的社区。
在下面这张地图中,红色标记就是这个社区所在的位置,叫做泮塘五约。
它在荔湾湖公园的北面,中山八路的南面。向南就是广州非常著名的西关岭南文化的旅游带,包含永庆坊、荔枝湾涌、西关大屋陈列区,还有骑楼街。在这么漂亮的地方,有这样一片社区,让人非常惊讶。
从下图这张1860年的广州老地图上面,可以清楚地看到泮塘村所在位置,说明这个村其实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们在2015年底承接了这个项目的改造工作,我带着设计团队,联合社区工作者、社区规划师以及志愿者,一起深入到社区里边,想要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以及这个泮塘村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
在这里,特别要提到两位志愿者。一位是左下照片里戴眼镜的男士,他是与我们合作的象城建筑设计公司的黄润琳规划师。还有一位是右下照片里的女士——芮光晔,广东工业大学的老师。
他们两个长期在工作坊工作,和我们,和村民一起共同研究,探讨村民和居民的需求是什么,这个社区有什么样的历史,有什么样的故事,怎么样把它引导出来、呈现出来,让它能够支撑我们的规划设计。
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开展了多样的活动,得到了社区居民高度的配合和支持。他们集思广益,提出了对整个改造空间的想法,以及这里所包含的历史,也引起了媒体广泛的关注。
这应该是我们在广州开始旧城改造以来,首次进入社区,尊重居民的意愿,尊重社区的想法,并把它提升为设计方案。
在这个过程里,我们了解到泮塘其实就如同这个城市里其他的老旧小区一样,长期以来属于那种无序蔓延的旧村。年久失修的老旧住宅楼,设施破损、服务设施短缺,导致这个社区在老去、破损,甚至出现房屋的倒塌。
同时通过了解,我们也知道了这个社区有着900年的历史,是广州目前为止唯一保持这种鱼骨式村落格局的乡土聚落。它传递出来的就是依水而建、依地形而建的规划思路,即民间的规划思想,非常精彩。
在过去,它本来叫做半塘。为什么后来加了三点水变成“泮”?因为在古代传统的学宫,即学校里,半圆形的水池叫做泮水。进入学宫就叫做“入泮”。
所以当地的村民把半改成泮,就是希望本地的这些学子,能够读书成功、功成名就,所以后来所有的“半”字都改成了“泮”,这是一个美好的寄语和愿景。
下图中我们发现的这条鱼骨式的街道叫做泮塘五约直街。把规划图叠加到现状的影像图以后,我们希望从规划结构上面能强化这一条鱼骨的肌理。
同时在泮塘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如北帝诞。北帝是什么?这个村依水而建,而北帝是治水的神仙,所以广州水乡的村民把北帝奉为最崇高的神。
还有舞狮和龙舟。不知道大家了不了解广州的龙舟,看没看过扒龙舟?据他们讲述,泮塘的龙舟有400多年的历史,是广州目前历史最悠久的龙舟记忆。
下图很精彩。是村民通过自己的回忆和讲述,寻找出的22处历史建筑和历史遗迹,我们把它们描绘在了这张地图上面。这张图还原了泮塘五约900年历史所承载的很多空间和记忆,是可以放进博物馆的。
改造泮塘五约:重新缔造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生活方式
依据在工作坊所收获到的成果以及大量的调研和史料的搜寻,我们希望从三个方面对泮塘五约的空间进行更新改造。
第一是如何恢复我们传统的空间肌理;第二是将这些街巷空间打通;第三是分片区将建筑以及景观节点空间提升,更新整治出新的形象,下图是最终完成的规划图。
那么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希望在这里承载怎样的愿景?即重新缔造一个传统历史文化和当今时尚现代生活相统一的最广州、新西关的生活方式。
下图右大家可以看到是我们愿景的规划效果图,下图左是改造以后所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包括这条龙骨在内的所有街巷空间得到了疏通和提升。
下图是在泮塘五约里非常有代表性的三官庙。什么叫“三官”?即祭天、祭地、祭水。这是一个祭祀的地方,历史上曾经作为公社生产队的办公室使用。
村民强烈呼吁把三官庙广场和三官庙修复整理出来。现在三官庙这几个字的牌匾,还保留在荔湾博物馆里。
于是我们通过把三官庙周边的广场进行扩展、规划和重新整理,使它成为舞狮、龙舟下水前做准备的空间场地。下图是舞狮的场景。
下图是在三官庙广场龙舟下水前做准备活动的场景。
我们从2015年年底对泮塘五约开始整治,到2018年完成。焕然一新的村落面貌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回到这里,他们组成了一支泮塘五约青年号龙舟队,以一种新的活力介入到传统、古老的民俗中来。
下图是村里另一处著名的泮溪亭,可以看到上面的字还是“半”,说明了这个亭子的历史悠久。
这个亭子据说是原来古村的村口,朝北面向原来的湖泊和河涌,并连接着我们刚才所说的那条鱼骨——泮塘五约直街。“向北面水,连着直街”就是这样的效果。
上图是改造前破败的情况,里边是杀鸡、卖鱼的档口。现在经过整治,已成为村里边非常重要的历史遗址和历史景观。
农历的三月三是泮塘五约传统的祭祀祈福和庆祝活动的日子,舞狮队会按照传统的仪式,舞动着狮子穿过泮溪亭。
上图又是一个小故事。图中是社稷之碑,是我们在路面施工时发现的碑石,村里面人非常高兴,因为这是他们失散多年的社稷碑。社稷碑是干什么的?是村里在插秧种谷的时候,用来祭祀、保佑五谷丰登的。
在社区的志愿者和社区规划师的帮助下,我们把字拓印下来,重新做了这样一块碑。
而碑该立在哪里?这个问题忙坏了村里的众多老人。他们经过回忆、走访和查证,最后指证就是在这个位置。刚好这个位置是一块空地,就把这个社稷碑立在了这里。
我们还帮它做了一个稍稍有一些现代感,又有点传统感的亭子,希望它能成为一个独特的人文景观。而的确这个愿望实现了,这里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打卡点。
下图给大家展示的是街道和建筑改造前后的对比,大家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发生的变化。
在这里传统的气氛回来了,闲适的生活气息回来了。同时,街巷变得更加整洁干净,也带来了很多新的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
上图是我们在一块空地上面建的一个小商店。老板很有情怀,说一定要在这里做一个具有文化传统的东西,结果没想到,他把他珍藏的藏族的唐卡放在这里。虽然有点不伦不类,但也算是文化组成的一部分。
在这个社区里面,我们不单单开展空间的整治、房屋的抢险和改造,更重要的是研究社区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是什么,即要有经济活动。
泮塘五约微改造业态规划
所以在社区改造里,我们提出要寻找和植入适合当下年轻人所希望、所愿意消费的商业业态。我们在尝试、也在实现之中。
上图叫绿至小院,它外观由一栋栋小楼组成,里边我们把它打通,连成了一个统一的室内空间整体。现在成为了年轻人非常愿意在里边休闲、喝茶、喝咖啡的地方。
上图也是一个网红文化餐厅。这一处地方很有意思,建筑几乎要全部塌了、成废墟了,但经过改造以后,有一帮热心的人说希望在这里打造一个音乐空间,所以这里现在就变成了叫做“不大空间”的一个音乐室。
上图是室内空间的效果。白天是排练的时间,晚上则是音乐表演的时间,非常火爆。在2020年九月份,《乐队的夏天》节目里的网红键盘手杨策,到“不大空间”来做表演,引起了轰动,也惊动到了我。
上图是我们广州本土的一家24小时营业的书店,叫做1200书店。书店的老板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的一个毕业生,他没有干设计,开了书店。
如果大家到网上搜一搜,可以看到这个书店背后的很多情怀和故事.这个书店是从天河的体育东路搬到了这里。在书店里边,呈现了传统和现代交织的人文气氛,以及和泮塘五约这样的生活场景混合在一起的真实的生活状态。
上图这栋楼是在泮塘五约的一片废墟上面建起来的,连着荔湾湖公园。去年作为广州的春晚分会场,中央电视台在这里设置了直播间,直播间的名字叫做《湾区花正红》。这栋楼现在已经成为整个荔湾湖公园的门户。
前面我给大家讲述的都是微改造背后的故事,并没有讲微改造具体的设计要怎么做,规划要怎么做。为什么?
因为微改造的背后所包含的就是一个个人文故事,一个个历史情怀。
广州城市更新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微改造,老旧小区微改造成为了广州乃至全国的标志性改造工作。它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希望把经济、社会、历史、人文各种资源整合提升起来,成为城市品质、城市形象和城市精神的代表。
总书记在永庆坊曾经说过,广州要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希望的就是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而是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实现城市留下记忆,人们记住乡愁,这也是广州城市更新微改造非常重要的方向。
作为一名设计师,我一直期望用有品味的设计来创造空间,用有创意的设计来连接历史和未来。
城市是人类创造的伟大艺术品,我们更新每一座城市、改造每一个社区,就是希望讲述我们每个人心中美好的故事,实现我们每个人心中美好的愿望,让更多的人,更好地、更有尊严地、更有激情地生活在我们这个城市里边。这就是我今天讲述的“用小小的微改造,成就城市大文章”。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