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全文>>
中华白海豚和我们所在的广东省关系非常紧密。在广东珠江口,有全球最大的中华白海豚群体;在湛江的雷州湾,有全球次大的中华白海豚群体。中华白海豚实际上在我国南海地区,从福建一直到广西的沿海海域都有分布。
在介绍中华白海豚之前,我先介绍下另外一种动物——白鱀豚。白鱀豚生活在我国长江中下游,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水生哺乳动物。下图是一头白鱀豚,它的名字叫淇淇,在中科院水生所生活了长达22年半。
从毕业之后,我就和淇淇在一起生活着。当时它养在水池里,我工作的小办公室和淇淇的水池,只有一个窗户之隔,所以晚上我都能听见淇淇呼吸的声音。
它刚到水生所的时候,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个体。它特别贪玩,有时候我们给它喂鱼,它为了玩水里的救生圈,连鱼都不怎么想吃,就带着救生圈过来吃鱼。
到后来因为衰老,它的听力、发声能力等各种能力都非常迟钝。有时我们把鱼放到水里,它都不一定能找得到目标。再之后,连牙齿都磨平了。2002年7月14日那天早上,训练员准备给它喂鱼的时候,发现它已经躺在水底了。
当时我不在水生所,正在日本参加一个会议,后来直接从日本经上海回到武汉,等到达的时候,发现淇淇已经躺在解剖台上了。我们请了很多医学专家给淇淇做死亡原因的鉴定,结论显示,它是年纪老了以后正常死亡的,身体上大部分功能、器官都在衰退。这是一个非常悲伤的故事。淇淇去世以后,在人工环境下再没有白鱀豚被饲养。
在2004年,我们开始筹备一次大型的科学考察活动,希望在长江里能够再找到白鱀豚这个物种。2006年,我们组织了7个国家的科学家进行科学考察活动,这些科学家都是国际上非常知名的人士,他们在野外见过很多鲸豚类物种。
我们分别乘坐两艘大型考察船,在长江航行了38天,从宜昌到上海之间往返,总共航行了3700多公里。但是,直到考察结束我们并没有找到白鱀豚,甚至连白鱀豚的踪迹都没有发现。
所以,我们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表示白鱀豚这个物种已经是功能性灭绝,也就是极可能灭绝,在野外很难发现。现在有很多志愿者、社会人士也在努力寻找白鱀豚,但是多年来一直都是失败的。白鱀豚也是近几十年来我国快速衰退、甚至灭绝的物种的典型代表。
我国豚类面临的威胁
白鱀豚、长江江豚和中华白海豚生活的环境是不一样的,分别是在淡水里和在河口、海洋里。它们的外形形态也不一样,但是它们面临的威胁是相似的。
比如,它们在各自的生活环境中找不到足够的食物,也就是食不果腹,导致种群繁育变得非常慢,甚至停滞不前。这是造成物种灭绝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人类对海洋、淡水、河流的开发利用太快了、太猛了,导致豚类的栖息地受到很大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航运和涉水施工等人类活动,导致水下的噪声增强了。对这些物种而言,这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
大家可能会奇怪。因为我们在陆地上生活的时候,感受不到水下的噪声。但其实水下的情况和陆地上是一样的,有各种各样的声音。鱼虾会发声,海豚也会发声,更多的是我们人为引入到水下的噪声,比如航运、施工、爆破或者军事试验等等。这导致水下的噪声非常多,对豚类物种生存的影响很大。
声音是豚类感知受水下世界的重要渠道
豚类经过长期进化之后,形成了与人类完全不同的感官。人类在陆地上生活,可以凭借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去感知周围的世界。但是对豚类来讲,它们感受水下世界唯一的方式就是通过声音。水下世界都是漆黑一片的,尤其是生活在长江的豚类,它们看不清周围的事物,即便看得到也看不远,更没法用嗅觉去感受世界。声音是豚类感受水下世界的唯一渠道。
那么,豚类是如何在水里找到午餐的?它必须用自己的声纳去探测。发出的声波碰到前方目标后,辨别出鱼类,就能把鱼抓起来吃掉;如果碰到障碍物,它也会躲避;如果碰到同伴同类,它们之间会进行声通讯、声交流。所以,声音对豚类物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人类和豚类的发声方式实际上是不一样的。人类是通过声带发声,用外耳去听。而像中华白海豚、白鱀豚、江豚等豚类,它们鼻孔下方的鼻道里有三对气囊,空气在气囊里来回运动,就产生了声音。声音在他们头部的前额上,即在额隆上进行聚焦,像透镜把光线聚焦得很细一样,形成波束,然后发射出去,才能够精准地打中前面的目标。
豚类感受声音的模式也不是通过外耳,因为外耳在水里会形成很大阻力,不利于游泳。所以,在豚类的进化过程中,它们的外耳就消失了。豚类是通过下颌接收声音的,接收到声音之后再传到它的内耳里去。这是发声、受声的整个过程。
另外,豚类的发声频率也和人类完全不同。理论上,人类最高能够发出20千赫兹的声音,但实际上能够发出十几千赫兹就是极限了。但是海豚发出的声音都超过100个千赫兹,江豚最高能发出139个千赫兹非常高频的声音。这是一个特征。
豚类的另一个特征是发声速度非常快。为了每时每刻都去探测周围的环境,豚类发射声音的速度是非常高的。它们需要在几十微秒的时间里就发出一个脉冲信号,然后接收声音的回波。我们很难想象这么高的发声速度。
正因为有了这些特征,这些鲸豚类在水下生活得很好。但是,由于人类引入了很多噪声,导致了它们的功能出现了一些变化。
对于豚类同类之间的交流来说,声音是非常重要的,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淇淇和珍珍是居住在中科院水生所的两头白鱀豚,珍珍来的比较晚,淇淇来的比较早。为了避免它们打架,它们分别被放在两个相邻的水池里,中间用一块木板挡住。它们是互相看不见彼此的,只能通过声音来交流。
一段时间之后,它们对彼此的声音都很熟悉了,我们就把木板子拆掉。但是它们并没有主动走到一起,还是在各自的水池里互相对望,不停地发声。我们用仪器记录下它们的声音,也就是它们之间的通讯,但是我们没法破译。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打雷、刮风、下雨,可能水下的噪声增强了,尤其是珍珍的水池噪声更强一些。因为它的水池在室外,淇淇的水池在室内。由于恐惧,珍珍主动游到淇淇的水池里去了。就这样,两头白鱀豚住到了一起。
因为珍珍的个体比较小,我们担心珍珍会受欺负,后来发现淇淇不仅没有欺负珍珍,反而主动让着它。比如在喂鱼时,如果珍珍抢到那条鱼,淇淇往往不会去抢。珍珍比较贪玩,它总是会追着淇淇在水池里到处跑。
豚类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除了通过声音结缘之外,它们之间也是有情感交流的,有很多交流的形式,只是在声音交流的形式上体现得更充分一些。像白海豚、江豚这种群居生活的鲸豚类,通常是一个家族生活在一起,它们需要声音的交流聚集起来。
如何测量豚类的听力
刚才提到它们会发出声音,但如果发出声音却听不到,也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发声和听力是相关联的,所以豚类的听力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先后测量过白鱀豚、江豚、白海豚的听觉能力。人类的听觉能力也是可以测量,只是大部分人没这样做。
早期我们测量了白鱀豚的听觉能力。大家可能会感到奇怪,我们怎么去测量它的听力呢?我们发出声音,它又不能告诉我们它听到了。实际上,我们不是这样测量的。
在给白鱀豚测量听力时,我们会给淇淇发出一个声音,训练它听到了声音后,主动把头抬出水面。如果持续发声它没有听到,它就会一直在水下等着。有时强度调得非常弱,淇淇一直听不见,它也不耐烦了,就用尾巴往我身上打水,或者在水池里快速游动,把波浪搅得非常高,让我很困难地站在水池里。当时训练它的时候,我是站在水下训练的。
现在我们测量江豚和中华白海豚的听力时,没有用传统行为学的方式,改用了听觉电生理的方式。我们在水下放一个换能器,俗称“水下麦克风”,用它发出声音,并且在中华白海豚身上贴电极贴。这种电极贴类似医学心电成像的电极贴,对海豚本身是不会有任何伤害的。
电极会记录海豚体表的电位,一旦中华白海豚听到了声音,它的体表电位会不自觉地发生变化,我们就通过这种变化来分析海豚是否能够听到声音。这种方式能准确捕捉它在听到声音后的反应,测量结果也更精准、可靠一些。
用听觉电生理的测量结果来看,海豚的听觉能力远远高于人类。人类能听到的声音范围最高为1-8个千赫兹,但是海豚能够听到45-100个千赫兹的声音。
上图是我们在江西鄱阳湖测量长江江豚听觉能力的场景。我们把江豚捕捞起来以后放在担架上,然后在它前面播放声音,测量它的体表电极变化。在野外测量比较麻烦,测完之后,我们将这头江豚放回自然水域里,不会对它造成任何伤害和影响。
在白海豚的听觉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了和人类一样的规律,即白海豚的年龄越大,听觉能力越差。上图中,左边的白海豚的年龄大约13岁,它最敏感的声音频率是45个千赫兹。即便把45个千赫兹的声音调得非常弱,它也听得见。而右边的白海豚年龄有45岁,它最敏感的声音频率只有38个千赫兹,显然它对声音的敏感度下降了很多。人和豚类的听觉能力是一样的,越老听觉能力越差。
为什么最近有很多老年的白海豚会从河口或近海误入到内河里去?因为它们听力比较差,在群体生活的时侯,它们听不见群体里其他个体发出的声音,导致它们脱离了群体,就误入到内河里去了。
一般误入到内河里的都是一些老年的个体。怎么辨别老年白海豚?从身体颜色可以看出,年幼的中华白海豚身体颜色是偏深的,年龄越大,它的颜色会越来越白。
上面这张图可以看到有两条垂直的虚线,两条虚线之间的范围是人类的听觉范围。人类的听觉范围很有限,大部分声音是人类听不见的。而豚类能够听到更多声音,它们生活的水下世界是嘈杂的。除了海豚、鱼虾会发声以外,还有人为活动引入的噪声,所以对水下噪声的关注也是对豚类保护的重要措施。
用气泡帷幕保护白海豚
港珠澳大桥已经建成通车,它是非常壮观的大桥,横跨了珠江口中华白海豚保护区。它在建设期间产生了严重的施工噪声污染。
建造大桥与隧道连接的人工岛时,需要用下图左上那样很大的桩围起来在里面填沙。一根桩的直径是22米,高度是40米。我们要把巨大的桩打到海底去,必须用很大的液压锤才能打进去,在锤打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噪声。
除此之外,桥墩的建设、水下隧道的建设等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噪声,这些噪声会对白海豚造成很大影响。我们在测量的时候发现,噪声过强导致白海豚声纳探测能力丧失;或是个体之间的通讯能力大大地降低,导致找不到足够的食物或者找不到躲避的空间;或是母海豚和幼海豚之间脱离了联系等等。这些都是对白海豚比较大的伤害。
针对施工噪声污染,我们采取了很多种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气泡帷幕。我们在水底铺一个很长的塑料管,它可以耐高压。在塑料管表面打很多1个毫米直径的小孔,然后在管子内注入高压空气。由于高压压强很大,气体能从小孔里冒出来,一直冒到水面上去,在水体形成一圈气泡帷幕。我们在气泡帷幕里面进行工程施工,海豚在气泡帷幕外面生活,它们就不会受到施工噪音的影响。
左边的两张图记录了我们布置管道的过程。右边的两张图是在水面上形成的气泡帷幕的实景,在水面上看是很壮观的,围了一个很大的气泡帷幕。实际上,我们铺设的管道大概有500米,在海底围了一个圈,形成一个气泡屏障来保护白海豚,避免施工对它带来更大的影响和伤害。因为气泡从海底上升到水面的时候,它会带走很多噪声能量,对白海豚的影响就极大地下降了。
我希望今天的演讲能给大家留下这四点信息。
水下并非是寂静无声的世界,实际上水下世界非常嘈杂,各种声音都存在。
第二,人为引入到水下的噪声对水体来讲是生态污染,更是对水生动物的污染。
豚类对声音是非常敏感的,人为引入的水下噪声对它们是一种伤害。如果噪声过强,对它们生命的各个阶段,包括捕食、个体之间的交流、目标的探测等等,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减少水下噪声污染,也是对水生物种的保护措施。这种方式既是为了保护好豚类,也为了保护会发声的其他鱼类。保护好鱼类,豚类的饵料、食物资源就会非常丰富,这样水下的生态食物链也能持续发展下去。
我今天就分享这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