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全文>>
许碧兰:大家好!我是许碧兰。
黄祎琦:我是黄祎琦。我们来自中国香港。
许碧兰:我在15岁时开始参加学校的乐团。在这一时期,黄老师回到了自己的母校香岛中学,指导我们这些师弟师妹学习琵琶和其他乐器,我们也因此结缘。
1965年,我在中学毕业后从事的是会计工作,而黄老师的工作仍然是以教琵琶为主。1968年,我和黄老师结了婚,组成了一个小家庭。
在上世纪70年代,香港没什么人玩中国音乐,大多数人都在玩钢琴、小提琴或吉他,所以我们算是香港比较早的一班弹中国乐器的乐人。
当时,香港市政局成立了一个中乐团,黄老师也是其中的团员之一。但这份工作是半职业的,团员只有在有练习或者有演出时才有工资。直到1978年,团员才开始转为职业,但是工资也很低,我们当时也过得比较艰辛。
1980年,我们办了一家东方琴行,主要做乐器的买卖,黄老师也同时在琴行内教琵琶。因为我从70年代初期就开始转玩古筝,也在外面琴行授过课,所以后来我也辞了职,回到自己的公司教授古筝课。就这样,在之后的几十年,我们二人都在从事教学工作。直到1982年,在参加一次音乐会时,我们碰到了一位给我们带来很大影响的老师。
黄祎琦:曹正老师是古筝界的一位很有名的前辈,作为将古筝传播出去的老师之一,他在筝界的地位是很高的。
在那场音乐会上,我们正好与曹正老师坐在一起,在休息期间我们便聊了起来。他问我们是做什么工作的,我们回答说我是教琵琶的,许碧兰是弹筝的。他说:“这样啊,很好啊。中国有很多乐器失传了,你有没有听说过一种叫箜篌的乐器?”我们说:“听过,它有点像现代的竖琴,是吗?”他说:“是啊,你也知道这个?我写了一篇名为《话说箜篌》的文章,对箜篌进行了介绍,我回去寄给你们参考。”
自此之后,我们不断通信,谈论关于筝和其他关于音乐的事情。我们也经常去中国音乐学院探望曹老师。
许碧兰:在经营琴行的闲时,黄老师在琴行里面找了一块小小的地方,用于研究如何制作乐器。中间这幅图片展示的就是黄老师做出来的竖琴。右图展示的是古筝。这个古筝和普通古筝有很大的区别,它中间的那条樑是斜樑,虽然下面是S型的,但是它的底板和面板是一样的弧度,所以我们称其为双弧筝。本来在1983年时,我们就准备做这个古筝了,但是当时在香港找不到梧桐木。后来我们去了一间做棺材的工厂,在那里买了一块价格不菲的杉木,拿回来做了这个古筝。1986年,我们带着它参加了第一届古筝大会,还给参会的老师、同学试弹,得到了很高的赞誉。
黄祎琦:箜篌究竟是什么?《孔雀东南飞》里面有一句诗为“十五弹箜篌”,其实这句诗中所指的箜篌和我们现在所说的竖箜篌完全是两样东西。
箜篌在古代是有三种形制的。第一种形制是左图中的卧箜篌,我们可以用字母“I”来代表;第二种是中图中的竖箜篌,我们用“L”来代表;第三种是右图中的弓形箜篌。它来到中国后,经过汉化、也就是在加了一点装饰美化后,形成了凤首箜篌,我们用“C”来代表。这三种形制的箜篌,它们的结构和组织都不一样。
如果把这三种箜篌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当然知道它们是乐器。但是如果只看“箜篌”两个字,我们并不知道它是什么。因为在被复现出来前,箜篌是一种虚幻的乐器。我们无法接触,只能在敦煌壁画里看到那200多款箜篌的外观。
许碧兰:我们最初在香港做箜篌的时候,基本上找不到资料。1998年,香港举办了亚洲艺术节。那时有一位日本艺术家带了一台上图中的箜篌前来参加,但是这台箜篌是复现版的。此外,他还带来了一些箜篌的资料、数据。当时黄老师也参加了这次艺术节,并且在现场记下了这些资料与数据。回到家之后,他马上把这台箜篌画下来,这张图纸对我们后面制作箜篌是很有帮助的。
许碧兰:2007年,黄老师已经68岁了,他很想赶快把箜篌做出来。所以我们就将香港的房子卖了,然后拿着这笔钱回到广州南沙,开始了制作箜篌的工作。
在制作箜篌的初期,因为完全没有接触过这件乐器,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好在黄老师有做竖琴的基础,所以这对他做箜篌有一些帮助。从买木头、工具到制作,我们用了将近四年时间。比如在上弦这一部分,我们用了半年的时间才弄清楚究竟要用多粗的、什么品质的弦。
有人问我们,你们两个为什么要这么执着于复现古代箜篌呢?我们就告诉他,箜篌不仅存在于中国,不仅是在中国唐朝的时候最兴盛。箜篌是一件世界性的乐器,中东的土耳其、伊朗,亚洲的日本、韩国,都先后将箜篌做了出来。缅甸有一个叫做桑柯的乐器,它就是弓形箜篌的一种,现在是他们的国宝。而在中国,在我们把它做出来之前,国内是完全没有这件唐朝乐器的。所以我们有一种使命感,觉得我们一定要将竖箜篌做出来。
在2011年底,我们终于做出了两台竖箜篌。
黄祎琦:得知我们做出了竖箜篌后,我们受到了广州南沙区的委托,他们想请我们去演奏,让大众听一下箜篌究竟是怎样的。于是我们组织了一个小小的乐队,用我自己的能力编了一首乐曲。这首乐曲以《重回汉唐》作为蓝本,经过改编做成了箜篌的演出曲目,我们将它叫做《盛世华章》。
许碧兰:左边这幅图叫高昌伎乐五人图,是从高昌壁画里面发掘出来的,现在这个壁画收于德国的博物馆里。我们又按照这个壁画做出了右图这款高昌箜篌。
黄祎琦:竖箜篌不是中国发明的,早在公元前2000年,巴比伦浮雕上已经有竖箜篌的形象。埃及也有很多竖箜篌,右图这是公元前1500年的角形箜篌,也是我们现在说的竖箜篌,现存于巴黎的罗浮宫博物馆。
许碧兰:左图展示的是我们刚才弹奏的那款箜篌,我们称它为龟兹箜篌。它得名于右图这个发掘于龟兹的舍利盒。1903年,日本人从新疆龟兹发掘出一个舍利盒带回日本,发现舍利盒上有很多图案,其中就有弹奏箜篌的乐人。黄老师就按照图像复现出了这个像小辣椒一样的箜篌。
左图是一幅敦煌壁画,在壁画中有一个凤首箜篌,它只有一条弦。于是黄老师也做了一个跟它非常接近的、只有一条弦的箜篌。但是不同的地方在于,黄老师做的这个箜篌的头是可以动的,在拨动这个头的时候,它的声音可以发生变化。
左边这个是新疆柏孜克里壁画,我们可以看到画中的这个凤首箜篌有10个轸。所以黄老师就照着它做出了右图中的这个有10条弦的凤首箜篌。
许碧兰:下面,我们具体讲一讲新疆出土箜篌的复现。
1996年,第一只新疆箜篌出土。经鉴证,它是2800年前春秋战国时代的物品,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箜篌的唯一实物。所以我们对它非常重视,在2015年的时候特地前往新疆考察。
黄祎琦:在新疆的一次箜篌文化展览中,我们带去了一台竖箜篌,还有4台新疆出土箜篌的复现品,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
许碧兰:不久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物局向我们发来邀请,委托我们制作出土箜篌。黄老师在回信中写道:“尊重国家文物,保护文化遗产,此项目不收取研制费用”。2016年7月,我们将3台复现出来的出土箜篌带到巴州文物局,被他们永久收藏。
黄祎琦:这是一个好的开始。由于我们之前复现了3台出土箜篌,在2018年,我们也收到了郑州大学音乐考古大系的王子初教授复现新疆箜篌的委托,因此我们又一次前往新疆调研出土箜篌。实际上,这些年新疆出土的箜篌超过20台,但是能够在看到样貌之后复现出来的只有8台。我们决定先经过考察研究后,再开始制作。
许碧兰:在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只有发掘箜篌的那位考古学家才有资格将它拿出来给我们量尺寸、看细节。我们去过的考察地点包括乌鲁木齐博物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博物馆、哈密博物馆,还有一个出土箜篌的地方——五堡艾斯克霞尔南墓地。
考察回来后,我们就开始了箜篌制作工作,大家在上图中可以看到我们复现出来的11台箜篌。
下面我们重点介绍几台箜篌。上图这台箜篌的编号是M53∶2,它与其他出土箜篌略有不同。这体现于它很巧妙地用皮带拉紧面板,而其他几台则是用胶水或者木钉固定的。为什么我们会选择用皮条来拉紧面板呢?这是因为我们考察的时候,看到它的木材上有一些被勒过的痕迹,很像“人字纹”。我们猜这台箜篌可能采用了皮条拉着将皮面板固定的方法,于是我们就做了这个设计。此外,这台2800年前的箜篌上已经有很精美的雕刻,所以我们也给复现品做了雕刻。
许碧兰:这台箜篌有些特别,它是1996年出土的。当时考古学家给它拍完照、量完大小后,把它拿起来它就散了。后来考古学家把这些资料给到我们,于是我们就做出了右图这个复现品。
黄祎琦:这台箜篌上绑了很多绳子,这些绳子不是装饰用的,而是用来调音的。如果箜篌上的弦松了,就可以将绳子拉紧,这是古代的上弦方法。这种调音方式也不是中国发明的,中东那边早已开始使用这种调弦方式。此外,刚才提及的日本正仓院唐箜篌中,有一台箜篌也是用这种方式来调音的。
许碧兰:这台箜篌的编号是M27:1,它跟其他箜篌都不一样,它的身上多了些齿痕。通过中东伊拉克的壁画,我们可以知道过去人们是怎样去弹奏箜篌的。虽然它是角形箜篌,但是它不是竖弹,而是横拿着弹的,然后拿一根棍子敲击它。有些考古学家说,这个出土箜篌在2800年前的主要作用是祭天。还有人说它是用来在他人跳舞、唱歌的时候打节奏的。这个箜篌不仅可以将皮面用来打节奏,还可以用刮它身上的齿痕的方式打节奏。此外,也有人说这种刮齿痕的做法是为了在狩猎时引诱猎物。因为我们不知道这台箜篌的定音是什么,所以也没办法确定它的标准音高。
除了齿痕外,这台箜篌的上钉方式也比较特别。刚才那台出土箜篌是用胶固定琴面的,而这台箜篌则是用木钉来固定的。
这些复现出土箜篌用的材料都是新疆本土的胡扬木,皮面用的是羊皮,弦是我们用羊肠制作出来的羊肠弦。
接下来介绍的这台箜篌在出土的时候只有很小一块。当时文物考古研究所将它拿出来给我们看的时候,黄老师就说,它一定是新疆本土制作的。工作人员问他,为什么你可以这么肯定呢?黄老师告诉他,因为这个箜篌上有一只骆驼,它身上有两个峰,我们管它叫双峰骆驼。中东的骆驼只有单峰,而双峰骆驼只有新疆才有,所以它是一件很珍贵的物品。
许碧兰:我们从香港回到大陆后,也带回来了一些乐器。经过几十年的制作,我们手上总共有60多件乐器。
为了安置这些乐器,我们决定办一个箜篌展览馆,地址就选在黄老师的家乡——中山。我们在中山三乡镇巨龙古玩城文博园里开了一个展览馆,希望能有更多人通过参观展览认识到箜篌。
除了展览乐器,我们也经常在展览馆里举办一些活动,以推广箜篌文化。黄老师还在馆内设置了一个工作室,用以制作乐器。
黄祎琦:箜篌之梦还未结束,做完这一批乐器之后,我们有两件很重要的事情亟待完成。第一,复现唐朝箜篌。前面有说到,对于唐箜篌,我们没有实物,也没有资料,唯一的资料只有日本正仓院那两台唐箜篌残件。我们需要根据日方的资料以及我自己考究的资料,合成一个最完整的唐箜篌,包括漆箜篌和螺钿箜篌。第二,做出我们前面提到的中东巴比伦和埃及的角型竖箜篌。只有将这两类箜篌做出来,我们才可以展现世界竖箜篌的面貌。
许碧兰:照这样看,我们还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休息。
黄祎琦、许碧兰: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