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全文>>
以下内容为米磊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晚上好,我是米磊。我今天想表达的观点是应该鼓励科学家创业。
什么是科学?古代希腊的科学是“无用科学”,人们追求科学主要是以好奇心为驱动。现代科学起源于十六、十七世纪的西欧,因为现代科学能够把科学转化为技术,从而大幅度推动整个人类生产力的进步,所以说现代科学是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
著名的哲学家培根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他认为知识如果不能转化为经济力量,那就是人类最大的痛苦。
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广大的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科学首先是要探索未知,发现世界的规律,其次要把人类认识的规律付诸实践。第三就是能把这个技术用来造福人类,这是整个科学的本质。
我们来看一下全球和中国每年的科研经费投入,它分为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其中基础研究占到整个科研经费的10%到20%之间,剩下80%以上的科研经费都要投入到实践,也就是实际应用方面,做出产品造福人类。
那什么是科学家?科学家英文是scientist,这个是1833年英国科学史学家休厄尔仿照artist发明的,它指的是职业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也就是说只要你工作的主要时间是花在科学研究上,我们就认为你是科学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科技工作者。
对于科学家这个中文词汇, 我们往往有一个误区,认为我们指的科学家都是我们熟知的,比如说像华罗庚、像陈景润这样杰出的科学家。但是实际上从事科学研究的这些副研究员、副教授的青年们,他们也是科学家。实际上,从事应用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其数量也远远大于从事基础研究的。
为什么应该鼓励科学家创业?我的观点有三个。
首先是国家的需要。为什么说是国家的需要?
首先我们来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件事情,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的GDP在过去两千年,几乎没有任何增长。但是自从工业革命之后,整个人类就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让我们今天的生活能够比过去的帝王,都要更加的幸福。
工业革命展现了整个科学技术的强大威力,所以各个国家自从工业革命之后,都把科学作为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欧洲就证明了(这点)。
首先有文艺复兴,然后是科学革命,紧跟着就带动了西欧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让整个的欧洲全面超越了中国。实际上我们在过去几千年一直是引领全球的,但是很可惜,因为没有抓住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的机会,没有抓住现代科学的机会,让中国落后了。
咱们的曾经讲:“由于过去种种历史原因,导致我们屡次与科技革命,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所以这是我们中国过去几百年落后的一个原因。”
我们看美国是怎么崛起的,美国实际上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实际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并不是在美国,而是在英国。但美国虽然不是科技革命的发源地,但是它是产业化的广泛推广地。
正因为美国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业化机遇,所以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在这之后,美国紧跟着又在二战后加大了科技投入。
二战结束的时候,美国想尽各种办法,把德国的科学家基本上都弄到了美国,让美国成为整个20世纪四大发明的诞生地,也就成了全世界的科学中心。由于科技发明都诞生在20世纪的美国,同时它的产业化也做得好,所以美国现在还是全世界的领导者。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中国在过去落后了几百年,但是很幸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也经历了改革开放。过去30年,我们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遇,利用我国的人口红利,迅速让中国从一个不发达国家进入到GDP全球第二。
但是我们现在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也就是说,人口红利消失之后,我们现在需要把过去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变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上来。
所以,未来30年是中国一个创新红利的时代,我们人口红利没有了,我们要释放8000万科研人员的脑力生产力。这是中国未来最大的机遇,这也是国家为什么把国家战略调整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
我们国家在2000年的时候,科研经费投入只有1000亿人民币,到了2015年科研经费投入就达到了1.5万亿人民币。我们的科研投入经过15年的追赶,已经成为全球第二。
但是我们现在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虽然国家在科研上投入了这么多的经费,但是绝大多数的科技成果都没有转化成生产力。我们现在的科技成果转化是落后于科研经费投入的,所以说,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把中国的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产业化率提上去。
如果这个提上去,中国就能够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因为目前我们的科研经费全球第二,再过5到10年,我们的科研经费应该就能全球第一。而(现在)我们的科研人员是全球第一的,那我们只有一点(不足),那就是现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如美国,所以这是我们现在需要提高的。
中国的经济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现在遇到了一个瓶颈、一个拐点。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我们的GDP增长都不到7%,这是1990年以来最低的增速,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亟需要找新的突破。
所以这也是国家为什么在十八大以后,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原因。其实也是基于以上中国面临所有种种的问题,国家提出的全新的未来发展道路。而这个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过去几年也在不断地升级。
去年的科技三会上习大大提出,要在2050年把中国建设为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也就是说未来整个30年,中国的发展就是科技创新这一条道路。十三五我们也把“创新”作为发展理念之首,而我们中科院在2015年也提出了全新的新时期的办院方针。
过去我们(中科院)主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解决国家的重大需求,而在新的时期,国家也给中科院交代了新的任务,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这是新时代中科院作为一个科技国家队,所要面临的新的挑战、新的任务。
从历史上来看,科学家作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精英群体,总是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国家贫穷挨打,面临美国的核讹诈。当时虽然有很多的科学家在国外发展得很好,但是他们当时积极响应了祖国的号召。
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中断了当时在国外非常好的待遇以及研究,毅然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来,为咱们国家研制出“两弹一星”,从此中国人民的腰杆才能真正挺起来,不再受美国人的欺负。所以说在那个时代,科学家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
其实在美国也是一样的。美国在二战最危急的时候,汇聚了一批顶级的科学家研发了原子弹,而且当时原子弹也是爱因斯坦等一批科学家向美国政府提议来研发的。当时美国汇聚了一千多个顶级的科学家来研发原子弹,由于原子弹的成功研制才能够及早地结束二战。
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著名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图灵,世界最顶级的科学家,他也是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应召为英国破解德国最著名的enigma机。后来的历史学家认为,由于他的挺身而出及时破译了enigma机德军密码,解救了至少1400万人的生命。
所以,我认为科学家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每个时代,人类社会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科学家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挺身而出。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一些追求。科学家是一个国家的精英,国家的精英就要为祖国解决问题。所以,我认为科技创业是未来三十年中国发展的主旋律,习大大也说,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们来看看美国的案例。美国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也面临石油危机、经济下滑、科技成果转化不利的局面。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经费,但是却不能把成果转化出来。为了解决经济下滑的问题,美国及时出台了《拜杜法案》。
美国80年代出台《拜杜法案》之后,鼓励了广大的科技工作者把成果转化出来,同时也鼓励了很多科学家去创业。所以,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又经历了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革命,再次发展了二三十年,而且把科技成果转化率从5%提升到了50%以上。
另外,我认为鼓励科学家创业也是科研的需要,因为科学研究非常烧钱。
中国过去十几年科研经费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们国家的GDP在大幅度增长,所以科研经费才能大幅度增长。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非洲国家有没有可能像中国这样,养这么多的科学家来从事一些重要的科学研究?那是非常困难的。
经济下滑一定会影响科学自身的发展。美国这几年由于经济下滑,政府削减了科研经费,导致了很多科学家现在申请科研经费非常困难,远远不如中国好申请。欧洲也在削减科研经费。所以我们现在去美国和欧洲呼吁科学家回国来做科研是非常容易的,因为他们在美国比中国申请课题要难很多。
斯坦福大学上世纪50年代实际上已经快倒闭了,当时他们的教务长为了维持大学的发展,被迫把学校的场地租给了硅谷的企业,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由于形成了这种“产学研一体”的创业生态,让斯坦福大学成为今天全球第二的高校。而且,斯坦福大学创业成功的校友每年给学校捐十亿以上美金,是全球第一的捐赠。
MIT(麻省理工学院)也在去年成立了引擎公司,专门帮助科学家创业,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所以说,全球最顶尖的高校也都在鼓励科学家创业。
第三个鼓励科学家创业的原因,我认为,也是科学家个人的需要。
首先,说实话,很多的青年科学家如果只走科研这一条路,要走到顶是非常难的,科技创业给了大家一条新的出路。因为科研人员出去创业,也能够很好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不仅是把成果能研发出来,我们还能转化出去。
以我自身为例。我过去在科研院所做科研实际上是很一般的,但是我有一个很小的技术。
因为孩子打针被扎了四针,让我感到很痛苦,所以我就把我们的光学影像技术研发出了血管成像仪。最开始是希望解决孩子扎针的问题,但是没想到老人、胖人都能用,最后还能解决其他很多病人扎针的痛苦。尤其在2015年埃博拉病毒的时候,我们还带了两台仪器,随第三军医大学去抗击埃博拉病毒。
我们现在每年的销售额已经到两千多万,而且50%是出口发达国家。作为一个科研人员,其实我过去写文章得到的成就感,远远不如我把真正的理论变成实际的成果,然后造福身边的大众带来的成就感更大。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出路。
同时我也认为,现在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然鼓励所有人创业,为什么不能也鼓励科学家创业?创业也是科学家的一种选择,人可以有各种选择,做什么选择都是自愿的。
而且科研人员为什么适合创业?因为科研人员的素质非常高。科研人员是我们国家的精英,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在国家经济发展问题亟待解决的时候、在其他人解决不了的时候,我们科研人员当然应该挺身而出。
如果现在国家需要我们站出来解决问题,我们当然应该站出来解决问题。所以说这是一个科学家最重要的历史使命。
中国很多顶级科学家、顶级企业都是从研究所出来创业的,很多的企业家都是从高校、研究所走出来的。
我们来看看美国的案例。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新任校长就是科学家创业的典型,他不但是一个上市公司——基因泰克的大总裁,而且他还自己创办了生物公司。
我前两天跟一个耶鲁大学的朋友聊天,他就讲,在斯坦福,如果一个副教授在升终身教授的时候,你的成果没有办法转化出去,你自己没有一个很好的技术能够为社会所用,基本上评教授是没有希望的。
当然我们认为科技成果转化,并不是单纯地鼓励科学家直接出来创业这么简单。因为科技创业它也是一门学问、一门规律。只有2%的科学家适合自己出来创业,就像柳传志、任正非。但还有很多的科学家,他们更适合当首席科学家,他来当CTO,然后由一些企业家来做成果转化。
这20%的人,他们去到企业里帮助技术转化出来就可以了。还有50%的企业家,他们做好自己的科研,然后他们可以培养他们的学生,让学生出去创业,同时可以跟企业家交流。
但是我认为,因为中国的企业在过去三十年都是市场驱动的企业,现在很少有科技创业的企业,所以现阶段社会上的企业大多没有办法承接我们成果转化,从而导致了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
所以,我们必须鼓励一小部分科学家先走出象牙塔,先把科技企业办起来。等十年、二十年之后,社会上有一大批成功的科技企业家,这时候再有很多成果出来,就不需要科学家亲自出来又当企业家、又当科学家这么费神费力了。
我们总结了科技企业创业CEO的必备素质,我们也在帮助科技人员转换成科技创业的CEO,我们会一直帮助他们。鼓励科学家创业不是那么简单的,还要手把手地教他们去创业。
我们需要打造一个创业生态,就像斯坦福和硅谷一样,正因为有斯坦福大学和硅谷的这种生态关系,才会有今天硅谷这么好的创业氛围和环境,才会有斯坦福大学成功的“产学研一体化”的转化模型。
我们也围绕(中科院)光机所,搭建了研究所加孵化器、加基金、加培训的生态网络体系。我认为当社会上的生态体系成熟之后,我们的科学家就更容易把他的成果转化出来了。
所以,我们的目标是搭建一个硬科技创业雨林生态,就像国家刚刚成立的雄安特区一样。我们要围绕各个研究所、各个大学去搭建,就像我们中科院现在也在围绕中科院搭建北京、上海、合肥的科创中心一样,这是整个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态体系的问题。
最后我想讲一点,我认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叫立德、立言、立功,叫“三不朽”。
我们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也就是说,你不但要立德——有自己的德行能影响你的弟子、影响后辈,你还要能研发出你的理论体系,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你的理论体系能不能为社会解决实际的问题,能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能够实现这三点,才是一个知识分子最高的追求。
我认为中国到了这个时代,我们科学家既要有非常高的道德标准,也要研发出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我们还能通过发明推动整个社会进步,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科学家最完美的追求。
举个例子,就像屠呦呦。屠呦呦并没有发几篇文章,但是她获得了诺贝尔奖。我认为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就是立德、立言、立功。因为屠呦呦的青蒿素现在每年还能拯救几十万人以上的生命,这就是立德、立言、立功的最佳表现。
包括我们学科领域里的高锟,他用一篇文章证明了玻璃可以传光,因为这一篇文章导致了整个光纤的诞生,因为光纤的诞生导致了整个光通信的诞生,光通信又导致了今天互联网的诞生,从而彻底改变了我们今天的社会和大众的面貌。所以高锟最后获得了诺贝尔奖,我认为这就是知识分子应该有的最高的追求。
我们中科创星给自己定的历史使命,就是要通过科技创新,来孵化更多的企业,来助推中国重返世界之巅,来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