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全文>>
以下内容为高扬演讲实录:
今天正方(辩手)给大家描绘了一个非常好的蓝图和愿景,甚至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但是,理想和现实有时候是非常残酷的关系。我还是支持中国现阶段不应该发展商业航天的论点。
首先,我要致敬我们的航天先驱者,他们写下的“火箭方程”造就了我们现在的航天科技。人类在1957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在1961年第一次进入太空,直到1969年美国人实现了载人登月。这是苏联和美国的一个太空竞赛,最终快速地推动了航天科技的发展。此后,航天技术也开始惠及到老百姓的生活,比如卫星通信、卫星导航,航天技术本身也逐渐具备了商业化的价值。
今天的辩题我把它分为四个要素,分别是商业、航天,还要讲现实,也就是中国和现阶段。我们不能跳出这个框架来讨论问题,跳出这个框架可能会无限发散。
商业航天首先是有航天商业化的前景,利用航天科技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商业服务。商业服务无非就是利用航天科技来做生意,希望谋求一些盈利。那么,如果航天商业化只有一个人做,肯定到不了商业航天的规模。所以在一定规模下,基于之前学者的一些基本认识,我认为商业航天是按照市场规则来配置技术、资金、人才这些资源,以盈利为目的的,独立的非政府航天活动。这是目前航天界里有更多共识的定义。
商业航天在中国的现阶段可能会遭遇很多现实条件的约束和限制。
商业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是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曾经有一位19世纪英国的历史学家说过,要让鹦鹉成为一个经济学家,就教会它说“供给”和“需求”两个单词就够了。在需求侧,我们需要有购买的欲望,有购买的能力。如果我们没有欲望,没有能力,这个买卖就做不成。在供给侧,我们要有足够的财力和能力为需求方供货,提供自己的服务,这样商业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
航天科技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服务?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通过卫星来通信、导航和遥感。在座各位手里是不是都有一部卫星电话呢?我想可能大部分人是没有的。大家是不是享受了导航服务呢?应该是有的,因为每个人手里都有智能手机,都有像GPS、北斗的导航。每个人是不是都有一个遥感图片在手机上天天看呢?我估计是没有的。包括现在可能更多提出的,比如去太空旅游,到太空里挖一点金矿、钻石回来。但是大家觉得现实吗?至少现阶段,比如2015~2025年这十年里,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我们现在有国际空间站,国际空间站需要去送货,把人运回来,这是以美国为首的,但是没有带中国人玩。它会提供发射服务,但是中国的航天是没法参与的。这也是我们需求侧的问题,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说,个人消费是最稳定、最持久的一个需求。我们更多满足的是低级的需求,太空探索满足的是人类最高级的需求,所以在社会的金字塔里只有少数人会提出要进入太空的需求。
当然,世界上存在很多国家,国家有国家战略的需求,有国家安全的考虑。所以,它是集中了政治、经济、军事这些方面来发展航天科技的状态。政府采购航天服务毕竟是一个约束条件下所谓的公开竞争的方案,比如美国的NASA(美国宇航局)需要采购一枚火箭发射的服务,是不会到中国进行招投标的。所以,航天科技从整体上讲,它的需求本身就是不足的,因为它永远满足的是人类最高级的需求。在供给的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现阶段我们无法摆脱政府支持,这不是纯粹的民间资本能支持的。这就是航天商业化这件事情的全貌。我们一定要考虑什么是需求,什么是供给,违背了供求关系,就谈不上任何商业问题。
我们看一下中国和美国航天发展的体制有什么不同。我国有国家航天局,但是国家航天局没有下设的研究机构。美国航天局下设了10个研究中心,它的优势在于能够在自己的研究中心把握和规划、实施各种战略性的航天计划。 我们有两大传统的国有集团,它们是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我们把它们叫作传统的国企。实际上,美国的航天界并没有我们所说的国企这个概念,因为美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它有很多私企,比如波音、洛克希德马丁,大家原来认为它们都是搞飞机的,实际上它们也是航天巨头。当然,自2015年以来,我国也出现了很多民营航天公司,就是所谓的新兴的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同时美国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商业航天公司,像SpaceX是钢铁侠马斯克创办的,蓝色起源是亚马逊老总贝佐斯创办的。他们前期的研发都是靠自身财力支持的,而不是靠政府的支持。我国并没有出现这种现象。当然,在我国这样一个举国体制的航天发展历程中,中国的航天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篇章。
但是,在从无到有之后,我们怎么样创新发展,确实是需要呼唤新的改革,因为这样的体制确实无法再适应未来的发展了。这就是最近几年一些令人震撼的问题。我们的运载火箭技术,举国体制的技术确实被美国的私营企业所超越,当然它们也震撼了全球.我记得有一位火箭研究院的老总说,他确实感到自己老了,我们的人才并不匮乏,我们的体制束缚了我们的聪明才智。这就是现在航天科技发展遇到的一个瓶颈。
所以,我们更关注的其实是中国航天该何去何从? 美国现在已经开始讨论如何重返月球,如何载人登陆火星,如何把国际空间站交给民营公司来运营。现阶段中国航天似乎有差距被进一步拉大的可能性,这非常令人担忧。我们想效仿美国的商业航天模式来改变这种情况,但是我们的历史、国情、现实制约了我们重新再走一条像美国商业航天发展的路.实际上美国的商业航天已经发展了几十年,才逐渐回到正轨。更重要的是,目前我国经济面临三大困难,产能过剩、楼市库存和债务高企。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实际上是每个行业都需要考虑的事情,航天科技产业也无法排除在外。但是,我国的航天科技长期是一个封闭的状态,直到过去的三年、五年才慢慢和民间资本、地方的政府有所接触,老百姓才开始慢慢去了解它。总而言之,我们的认知还有不足。
我年轻的时候可能也是信心爆棚,觉得自己像超人一样。现在我只是在楼梯上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人。现实条件下,我们发展商业航天为什么那么不乐观?因为我们要考虑到一系列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是传统航天集团确实需要改革的时候.虽然国家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来参与航天活动,但是我国商业航天相关的法律法规都还没有到位和完善。地方产业也面临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航天成为一个所谓的高科技产业。 此外,民众对航天的总体认知的差别还是非常大的。 实际上,这些问题为现有的一些资本投机提供了新的机遇。
这张图大家都很熟悉,本来共享经济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望,但是蓝天下只有这些被废弃的共享单车.部分航天界的朋友从体制内走出来,他们感慨的是什么?原来只是体制的束缚,而现在则可能被资本绑架。这种难言的痛苦他们没法说出来,我今天替他们说出来了。
最后总结一下我的4个论据。
第一,我国现在航天活动本身的价格就是居高不下,这是由科学规律所决定的,而不是我们的一腔热血。古代有万户飞天的故事,但他最后还是失败了,也没有造就中国的现代航天科技。航天科技整体的需求本身是非常有限的,这是供求关系的基本规律。 实际上,国际上也没有一个正在盈利的商业航天模式,这是商业的现实。像铱星星座,摩托罗拉公司出资的一个庞大的卫星全球通信星座,建成以后没有多长时间就破产了。可能现在摩托罗拉公司都已经淡出大家的视线了。
第二,我们现在的发展模式也没有见到实质性的创新,不管是在理念上还是技术上,而且是体制内的人出来继续和体制内的人进行同质化的竞争,人才、资本和技术都处于绝对的弱势。
第三,中国现阶段有几十家的卫星公司,有数十家的火箭公司,它们之间还要相互竞争,而且政府到现在也没有,甚至无力去扶持它们,民间的资金支持也是非常有限的。
最后,中国现阶段实际上是不具备支持理性地发展商业航天的前提条件的。而且很大概率容易造成资本投机。 如果短期内造成卫星和火箭的产能过剩,对中国航天科技而言,实际上可能会导致整体的退步。 所以,我的结论是中国现阶段,一定要加上这个定语,不应该发展商业航天。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