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丽娟
神舟飞船530秒的背后
返回舱与大气剧烈摩擦时,会在舱表产生数千度高温,如果不解决防热问题,飞船还没等落地就烧成了灰烬,宇航员的生命安全便无法得到保证。来自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罗丽娟的研究领域就是返回舱的“防热衣”,正是有了这些在一线默默付出的科学家,才成就了神舟飞船防热材料的高可靠性。
刘锋
AI·异变 圆桌对话(下)
面对观众提出了一系列关于AI的问题,四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人工智能专家又会有怎样精妙绝伦的回答?人工智能知识与智慧的碰撞,带领我们走进AI未来世界。
何清
AI·异变 圆桌对话(上)
AI带来的变革,已经悄无声息的进入我们的生活,引领着时代,而我们对于AI的认知到底有多少?在SELF讲坛年度大会上的“AI·异变”圆桌对话中,四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人工智能专家,带领我们打开AI认知的大门,深入探究AI背后更多耐人思考的问题。
蔡雄山
人工智能时代的制度反思
人工智能时代汹涌而来,带给我们不仅是数据的冲击和生活的便携,还有法律制度上的种种问题。经过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能不能拥有财富?能不能谈恋爱?腾讯研究院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首席研究员蔡雄山将带领我们,走进关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制度思考。
如何测试AI智商
自从AlphaGo 战胜了人类,获得了世界冠军,各种关于人工智能的威胁论众说纷纭,人工智能俨然走在了风口浪尖。如何判定AI的智商?如何评定AI的综合素质?《人工智能学家》主编刘锋向我们娓娓道来。
AlphaGo Zero真的无师自通吗
自从AlphaGo战胜人类,获得了世界冠军,人工智能就走在了时代的浪潮前。那么世界冠军AlphaGo是无师自通的吗?AlphaGo都有哪些版本?AlphaGo的关键技术是什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何清,带领我们走进AlphaGo的神奇世界。
陈孝良
数据视角下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真的是未来的趋势吗?人工智能的突破点在哪里?未来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我们处于人工智能的浪潮之中,生活在人工智能的时代,人工智能即将改变我们的未来。声智科技创始人陈孝良为我们开启数据视角下的人工智能。
唐伯昶
我与返回式卫星40年
从1975年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功返回,中国一共进行了25颗返回式卫星的研制。每一次,他都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返回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唐伯昶带领我们走进他与返回式卫星40年背后的故事。
付巧妹
万年前的人类基因记忆
人类的祖先从非洲诞生,又扩散到世界各地。她正在数以亿计的基因组中寻找蛛丝马迹,破译人类演化之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DNA实验室主任付巧妹带领我们颠覆古DNA的认知,寻求古人类的远古基因。
杨国伟
高铁,中国制造最亮眼的名片
2008年奥运会期间,中国高铁正式投入运营,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国高铁已超过2.5万公里,3千多辆高速列车日日夜夜在路上来回跑,穿梭于全中国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为何十年间高铁变化如此之快?目前到底处于什么样的水平?未来将走向何方?高铁设计专家杨国伟将为大家分享他和高铁的故事。
陈学雷
天籁,倾听宇宙的声音
暗能量作为宇宙中不可忽视的神秘能量,为了探索它们的奥秘,科学家们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暗能量究竟是什么能量?对宇宙变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怎么观测暗能量?天籁计划”首席科学家陈学雷为我们讲述寻找暗能量的故事。
胡国平
让世界享受AI的乐趣
近年来,人工智能火爆全球,国外人工智能发展如火如荼,中国的人工智能又如何呢?科大讯飞作为中国人工智能的引领者,他们的技术达到了什么水平,未来又有什么样的构想?
蔡时青
让我们优雅地老去
长生不等于不老,假如我们在延长寿命的同时,却不能解决诸如老年痴呆这样的退行性疾病,延长寿命一定程度上等于延长了肌体衰老带来的痛苦,这样的长生是我们想要的么?我们离真正的长生不老有多远?
姜鹏
逐渐睁开的中国天眼
FAST望远镜可以观测脉冲星,是宇宙最精确的灯塔。FAST是一个工程奇迹,更是中国天文界的史诗之作。在SELF讲坛上,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FAST调试组组长姜鹏,将为我们讲述逐渐睁开的中国“天眼”令人心折的背后故事。
戴伟 David G. Evans
化学“雷锋”
催化剂可以使得化学元素无限被利用,它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并且无处不在。在SELF讲坛中,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David G. Evans带领我们探索催化剂的“雷锋”精神。
王原
人类,超级改进版的鱼
“人类就是超级改进版的鱼,我们用胸鳍翻动书页,用腹鳍四处行走。”在SELF讲坛上,中国古动物馆馆长、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原将为我们开启关于人类起源的新奇视角。
张齐兵
大树的记忆
他翻阅高山走进森林,只为寻找那些又老又大的古树,细数年轮的历史痕迹,追寻尘封在大树中的久远故事。在SELF讲坛上,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张齐兵老师带领我们,走进年轮深处,探寻千年大树的沉睡记忆。
张浩千
像组装机器一样的组配生物
生物系统可以看作是一种工程系统,将细胞组装形成组织,最终形成一个复杂的个体。这种基因元件的组装,称之为基因计算机。在SELF讲坛上,听Bluepha首席技术官张浩千为大家讲述,关于微生物“基因计算机”的奇妙之处。
潘建伟
圆桌对话:“新人类”是否会出现?
在“探索者”年度创新大会的“圆桌讨论”环节中,潘建伟、陈云霁、常进、郭爱克,就“‘新人类’是否会出现”这一问题进行深度探讨,并回答现场观众提出的科学问题。
圆桌对话:未来人类如何开拓生存空间?
做一名探索者是怎样的体验?去南极、入深海、进太空,他们推动着人类不断地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在踏往未知科学领域的道路上,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探索者。
陈云霁
制造机器人大脑
作为国际上第一个深度学习处理器的寒武纪AI芯片研发者陈云霁,在SELF讲坛上提出他对未来的设想——将处理速度提高一万倍,所花能量降低一万倍,把谷歌大脑和AlphaGo装进手机。这样的未来,你期待吗?
郭爱克
大脑探秘
人类大脑仍然需要探索未知奥秘,启迪人工智能的研究。郭爱克在SELF讲坛上提出智能社会是“天地人脑,万物互联”。在未来是否能构建集所有天才特征为一体的完美大脑?
常进
探测暗物质
为捕捉暗物质粒子湮灭留下的痕迹,为寻找宇宙射线的起源,科学家们尽力寻找这些“夜空中最亮的星”。在SELF讲坛上,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为我们讲述,探究暗物质粒子的科学历程。
崔维成
走进深渊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一个梦想。“蛟龙”深入深渊,探索海底世界。在SELF讲坛上,驰骋“蛟龙”的深潜英雄崔维成将给我们讲述,他走向深渊的历程以及背后的故事。